正因世界经济及政治格局的变化与变动,就必然带来世界文化格局的深刻改变。
几年来,我国有关政府部门都对新能源汽车出台了一些支持性政策,对前期的技术研发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此,百年来石油地缘政治风云变幻、局部战争不断。
如果任国外电动车抢先进入中国,就将迫使中国电动车的技术标准、基础设施等向某一厂商靠拢,从而使我国从一开始就丧失了竞争中的主导地位。主要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至今没有完全改变。在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建立起良好预期的情况下,奥运会试运行的成功似乎已经完成任务,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更加关注在传统技术路线上的追赶,对电动车产业化看法尚不统一,也不愿贸然推进。拼装大行其道,自主创新就将灭亡。它已演变成一场争夺未来汽车产业制高点的竞争。
发达国家的专利、标准、产业联盟、电动车品牌优势一旦形成,特别是跨国公司电动车如果率先大举进入中国,我们自主创新的成果有可能被边缘化,使我们重新回归到受制于人的被动地位。验证过程必须有科学的方法、严格的责任制度、详细的验证大纲、翔实的记录和完整的验证报告。优胜者体现着先进的生产力,优胜劣败,意味着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力。
所以,要扭转国进民退的趋势,掌握政治权力的指导思想上就必须抛弃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错误观念,树立经济市场化的方针,大力扶植民有企业的发展,把经济体制改革从歧路上引回健康的轨道。但是,在指导思想上,仍然没有放弃斯大林主义,还是把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看成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坚持。即使有像36条那样的政策开路,也难以保证民有经济的顺利发展。山东钢铁集团吞并日照钢铁公司,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亚当•斯密在它的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里说︰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它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特别是主要靠银行贷款拉动起来的房地产业,从放贷到投资,都有很大的盲目性,水分大,泡沫多,一旦出了问题,泡沫破裂,就会连累整个国民经济。
国有制根本不是什么公有制,更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呢?按照马克思的论述,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是劳动者和生产数据所有权分离,所以,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将是劳动者和生产数据所有权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但不是个体小生产那种结合,而是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数据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他们或是走街串巷,或是摆摊设点,或是长途贩运,或是自产自销,给死气沉沉的社会注入活力和生气。中国离这个前景还很远,怎么能够侈谈以公有制为主体呢?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具备全面实现公有制的条件,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只能说是具备某些公有制的因素,更不要说我们中国了。国进民退扩大了垄断的空间,挤压了市场的自由竞争,缩小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邓小平提出 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改革开放时代的斯大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也是当年的党政官僚和今天的权贵集团维持专制统治的法宝。2010年1月8日 进入 杜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国进民退 。占有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垄断企业,是完善市场经济的最大障碍。山钢经营不善,多年亏损。
加上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近10万亿元的银行贷款,绝大部分贷给了国有企业,使一些垄断企业得以实现非正常的扩张,甚至投资于虽然同本业不相干、却有利可图的房地产业,一些大城市的地产招标,60% 地王是国有企业。喜的是在短短一年内就克服了世界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继续保持了市场的稳定和社会的繁荣,使国民经济转危为安。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私有制还有旺盛的生命力,人类还要经历漫长的路程,才能到达公有制。坦白地说,这还只是纯理论的推断,所谓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是一种理念,是人类力图摆脱现实社会种种不平等不自由状态的构想。
接 着,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沛然而兴,繁花似锦,点缀着物资匮乏、生活贫困已久的社会,唤醒了人们的个性意识和改善处境的渴望。可见,私有制是以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和奴役他人劳动为特征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优胜劣败,是十分正常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许小年不久前就指出︰从整个经济的层面上讲风险在上升。由包产到户和民有经济开辟的经济解放,和由平反冤假错案带来的政治解放,由真理标准的讨论营造的思想解放,构成了八十年代的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它们虽然破坏市场,但同时仍受市场规律支配。
忧的是加快了国进民退的步伐,扩大了国民经济中的垄断成分,削弱了民有经济,损害了市场经济,导致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倒退。(三)为什么会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错误方针,把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等同于公有制。
但在指导思想上,他们仍然无法跳出斯大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牢笼。或者换句话说,使用价值是共同占有,交换价值属于个人所有。
它是专制权力的产物,赖政治权力而生,赖政治权力而存在、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完全承接了这个理论。
当他们从文革的噩梦中苏醒过来的时候,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是一个十分审慎的估计,也是对经济决策者的一个严重警告。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按照这个斯大林主义的模式进行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个恢弘的理论原则里得到启发。
在消灭了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中的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成分后,国民经济就成为清一色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国有制和人民公社所有制。也就是说,绝不是把资产者的全部资产都剥夺干净,而是让他们获得与劳动者同样的参与生产和占有生产资料的权利。
后来还提出要把集体农庄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得失成败,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民有经济的盛衰荣枯为标志的。
指导思想上的这个先天的病灶,三十年来使改革派屡战屡败,以致优势尽失,最后不得不屈从于权贵集团。直到文革结束,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才改弦易辙,一方面引进外资,同时发展民有经济,恢复了市场机制,使国民经济免于崩溃。
为了救助因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困难,国家拨出4万亿元,主要用于基本建设投资,被人戏称为打造铁公鸡(铁路、公路、机场)。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曾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国进民退却与这个决定背道而驰。前面我说过,在公有制条件下的人人有产,包括原来的有产者,即资本家。2009年的国进民退,说明有利于民有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条件,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对民有经济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害。
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基本制度(十二大);在以公有制为的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十三大),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十五大),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十六大、十七大)。这就是说,市场的自由竞争是在法律规范下的竞争,它是完善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进入新世纪后,更是不断遭到国有企业的蚕食。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
市场经济绝不能由垄断经济来主导。如果按照市场规律竞争,应该是日钢兼并山钢,让先进的生产力取代落后的生产力。
评论留言